今年我们迎来了10年以来,“最短三伏”,虽然8月19日就要出伏了,但高温炙烤天似乎没有要停的意思。出伏后应该如何养生?饮食上有哪些建议?是不是该喝秋天“第一杯奶茶”?还能狂炫冷饮吗?佛山市中医院全科医学科邓巧玲中西医结合医师来教路▼
翻乐股三伏天养生
三伏天是由三个阶段组成,即初伏、中伏与末伏。伏者,代表着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,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这样的气候里宜伏不宜动。眼下末伏即将到来,俗话说“早出伏扇不丢;晚出伏热到头”,根据老一辈的说法,出伏如果在处暑到来之前,便属于早出伏,反之便属于晚出伏。加上此前台风频繁、雷雨不断,看来,出伏后还会热上一段时间。
但是,出伏后昼夜温差也会随之加大,这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。邓巧玲表示,气温忽冷忽热刺激下,血管收缩紧张,导致血压波动大,心梗、脑梗等疾病进入高发期。此外,人体在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后正气未复,易被病邪所侵,常出现咽喉肿痛、口干舌燥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,这大多是燥邪偷袭肺部的表现。
增酸减辛,多吃“白食”
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提到,“肺主秋,肺收敛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,辛泻之。”意思是秋季肺气当令,收敛为其特性,所以要适当增加酸性食物的摄入,以收敛肺气,同时减少辛辣食物的食用,防止辛味发散太过,损伤肺气。具体怎么吃呢?邓巧玲给大家划了以下重点:
壹:这5种白色食物可多吃
中医理论有“酸甘化阴、色白入肺”之说,在中医千年养生智慧中,出伏后吃白色食物,功效赛过进补,尤其推荐以下5种——
1.银耳
有“平民燕窝”之称,富含天然植物胶质,能滋阴润肺、养胃生津,有效缓解出伏后的秋燥,还能让肌肤保持水润光泽。简单的银耳羹特别适合应对秋燥,可将银耳提前用温水浸泡,以缩短泡发时间。炖煮时滴几滴白醋,有助于银耳快速出胶,口感更加浓稠。
2.百合
味甘微苦,性微寒,归心、肺经,对于秋燥引发的咳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,还能清心安神,改善睡眠。百合吃法多样,与莲子一起熬粥,能养心安神、健脾止泻;搭配西芹清炒,清爽可口,也是秋季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。
3.莲藕
秋季莲藕正当季,常吃莲藕有助于补益气血,增强人体免疫力。嫩藕质地脆嫩,适合凉拌;老藕淀粉含量高,用来与排骨炖汤堪称一绝。炖煮时加入几滴醋,有助于钙的溶解,营养滋补,适合全家饮用。
4.梨
梨具有清热降火、润肺生津、止咳化痰的功效,是对抗秋燥的得力助手翻乐股,既可以直接生食,也可煮成梨汤。炖煮后润肺效果更佳,比如经典的小吊梨汤。建议将梨带皮切块,因为梨皮营养丰富,能增强润肺功效。再加入银耳、冰糖、枸杞等食材,炖煮30-40分钟,便可清热降火、润肺生津。
5.萝卜
民间素有“秋后萝卜赛人参”之说,萝卜味辛、甘,性凉,归肺、胃经。生吃萝卜,口感脆爽,能清热生津、凉血止血;熟吃则可下气宽中、消食化痰。将萝卜切丝,与豆腐一起煮汤,具有清热润燥的功效,也特别适合出伏后干燥的气候。
邓巧玲还提到,蜂蜜、海带、芹菜、冬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类等也有滋阴效果。但任何一种食物都要把握好量,避免食用过多伤害脾胃。
贰:少吃辛辣、寒凉之物
韭菜、葱、姜、蒜、辣椒、烈性酒等辛辣的食物,会刺激呼吸道和肠胃,加重秋燥症状,还可能引起咽喉肿痛、口腔溃疡等问题。羊肉等热性之物也不适合此时吃。
西瓜、冰激凌等寒凉食物同样也要少吃,出伏后天气转凉,脾胃相对虚弱,过多食用寒凉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消化不良、腹痛腹泻等问题。
叁:切忌盲目进补
天气逐渐凉爽,人的食欲也逐渐恢复,此时正是进补好时机。秋季进补要以滋阴润燥、养胃健脾的食物为主,注意荤素搭配,营养全面,切忌暴饮暴食。
邓巧玲提醒,不少市民会陷入“凡补必肉”的误区。从中医角度看,秋季主收敛,人体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此时肠胃功能也随季节变化而相对变弱。出伏后天气转凉,活动量可能有所减少,若过多摄入肉类,易生“积滞”。中医认为,过多食肉,肠胃难以运化,易引发消化不良、腹胀、便秘等脾胃积滞之症,影响气血生化,进而累及全身健康。
建议用植物蛋白丰富的食物,如豆类及其制品(豆腐、豆浆等)、菌类(香菇、木耳等),来替代部分肉类。这些食物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,还含有肉类所没有的膳食纤维、多糖等营养成分,有助于肠道健康和调节免疫,且相对容易消化吸收。
另外,还要注意不能以药代食,或长期专服某一种补品。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,多样化地选择食物,做到均衡饮食。
食疗推荐
而相比秋天“第一杯奶茶”,邓巧玲更愿意给大家推荐秋天“第一份甜品”,一起来看看吧~
01、银耳桃胶羹
做法:适量银耳和桃胶加清水浸泡。泡好桃胶摘除上面的杂质洗净;泡好的银耳,剪去黄色的根部,撕成小朵洗净。陈皮洗净,用盐水浸泡,刮去内瓤切丝。砂锅接清水,倒入银耳和桃胶,盖锅盖炖煮半小时。把陈皮丝放入锅中,继续炖煮五分钟,加适量冰糖,搅匀煮至融化关火盛出。
功效及适用人群:可清热润肺,适用于素体阴血不足、肺阴虚的人群。
02、南瓜山药盅
做法:准备30克山药,蒸熟后碾成糊状。一个贝贝南瓜切掉顶部后放在碗中将山药糊放进南瓜内,隔水蒸30分钟,然后根据个人口味调味,咸、甜均可。
功效及适用人群:养脾胃、生津益肺、补肾涩精,适合胃阴不足,容易胃痛、反酸、消化不良的人群,尤其是牙口不好的老年人。
起居养生注意事项
除了饮食外,邓巧玲还建议市民出伏后做好以下几点:
01.早睡早起
出伏后易秋乏,为缓解秋乏,可以较夏季增加1小时左右的睡眠,或通过午睡增加睡眠。一般晚上10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,此时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,引发心血管疾病。
02.适量运动
秋季锻炼,运动量不宜过大,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,可选择平缓轻松、出汗较少的运动,如打太极拳、散步、八段锦等,以消解忧郁、惆怅等不良情绪。
注意:初秋时节早晚温差大,不要太早晨练,避免受寒冷刺激,导致血压上升,从而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。同时,要注意做好热身运动哦。
03.情志安宁
让心志内收,与秋天的内敛相应,才能使肺气清明而不易患外感等肺系疾患。避免情绪波动过大,可通过听音乐、阅读等方式调节情志。
04.穿得“暖一点”
虽然我们常说“春捂秋冻”,但其实这句话是针对小孩子的,小孩“春捂秋冻”一下更“皮实”,不易生病。而对于中老年人,特别是老年人,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“薄衣”,减少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。尤其要护好脖子、后背、脚部,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,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,引发危险。
来源:全科医学科
部分图片由AI生成
佛山市中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
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