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省唯一入选案例互盈策略
花都区“10号工作室”
作为学习教育先进典型
登上人民日报
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过程中,花都区持续用好“10号工作室·党群连心桥”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,努力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示范带动下,全区2300余名各级领导干部和代表委员大力弘扬“四下基层”优良传统,听民声、解民忧、促发展,持续擦亮我区“10号工作室”党建品牌,为全区开展学习教育取得实效注入了强大动能。今年以来,全区累计完成2296项“民生微实事”项目,持续推动花都“幸福城”底色更浓、成色更足。
8月14日,花都区“10号工作室”在学习教育中深入为民办实事的案例作为学习教育先进典型被《人民日报》头版(01版:要闻)综合刊载(该报道刊载了中央、国家相关部委和清华大学5个案例,以及各省市区6个基层案例。其中,花都区案例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),有效彰显了花都区学习教育成效。
一起来看看
人民日报刊登的
花都区“10号工作室”典型事迹互盈策略
花城街:
“10号工作室”点亮群众“满意灯”
“以前这条路路灯太暗了,晚上走路、开车都要小心翼翼的。现在换了新路灯,亮堂多啦,散步也放心多了。”村民谈起这些刚安装好的路灯时赞不绝口。今年以来,花城街依托“10号工作室”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办理一批“民生微实事”。近期,在辖内罗仙村抗美河两岸路段新增60盏太阳能路灯,让居民群众感到非常满意。
路灯焕新前
路灯焕新后
位于罗仙村中心大街的抗美河段经过系统的整治升级,河水清澈无异味,路段实现硬底化,周边绿植环绕,生态环境焕然一新。水清路顺景美的抗美河路段成为附近居民日常出行、休闲散步的好去处,车流量与人流量与日俱增。然而,因早期建设的路灯规划滞后、设备老化等问题,夜间照明效果差、能耗高、灯杆锈蚀倾斜,已经无法满足居民出行需求,还对过往车辆和行人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,附近居民反应极为强烈。因管理权限问题,街道和村党委无法自行处理,亟需协调上级职能部门进行解决。
▲抗美河段整治改造前
在4月份开展的“10号工作室”活动中,罗仙村党委将该情况向工作室联组进行了反映,带队领导高度重视,协调区直相关部门到现场办公,快速制定整改工作方案。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,花城街“10号工作室”积极联动区路灯所、罗仙村村委以及社会热心企业共同发力,引入社会资金15万元,先后解决了罗仙路护栏、充电桩等9个问题。并于6月底,60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在抗美河沿岸整齐树立。新型太阳能路灯搭载智能光控系统,兼具节能与高效优势,实现照明、应急、便民一体化,为村民有效打造了安全便捷的夜间环境,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。同时,罗仙村党委扎实扛起属地管理责任,探索建立路灯管护长效机制,明确专人负责日常巡查与维护,确保路灯“常亮常新”,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提升村民幸福感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注入更多“温暖亮色”。
▲抗美河段整治改造后
“小路灯”照亮“大民生”,花城街此次依托“10号工作室”联动多方合力推动民生微实事项目落地实施,显著改善了抗美河路段夜间出行环境,大大减少夜间交通事故的发生,把惠民生、暖民心、顺民意的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。下一步,花城街将持续用好“10号工作室”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,以办理民生微实事为切入口,着力解决群众的烦心事、揪心事,以行动诠释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”,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、更具活力。
来源:花宣
编辑:洪敏互盈策略
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